作为与经济概念对应的社会概念,消费是人生产再生产的过程,是人的发展、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,也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重要条件——劳动力和人才的过程。
5.加大稳就业的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。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发放交通、餐饮、健身、文化旅游、信息通信等服务业消费券。
四是2022年上半年来自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10.33万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38.7%,以稳定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空间。支持鼓励省会城市、副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核心商圈,培育消费总部、首店经济、夜店经济等消费新业态,引领都市圈消费新风尚。持续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,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发展,加大市场绿色农产品供给。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,以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在住房、汽车等领域的改善型消费需求。高度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,进一步提升财税政策惠及小微企业的广泛性和有效性。
争取服务型消费增速稳定在7%左右,2025年服务型消费占比达到52%,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%左右。〔本文由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撰写,方栓喜执笔〕 进入专题: 稳定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 。当然,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,弄虚作假、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。
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,就不能算是好制度。举例来说,我手里有一瓶水,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,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。尽管他们并不缺钱,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,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。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·马歇尔曾说过:‘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,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。
但经济学家却认为,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,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,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,值得肯定。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如何判断未来,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,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。
当然,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,如果我强买强卖,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,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,减少了你的收益。值得一提的是,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——水和钻石的悖论。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。举例来说,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。
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激励,使被人民公社制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了出来。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?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。如果有竞争,为了争夺生意,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,让消费者满意,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。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,增加公共福利,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。
所谓机会成本,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: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。
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,也有结果,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。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,地区之间、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。
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,自由交易才会发生,交易一旦发生,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。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,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,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。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,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,才有技术创新。在《国富论》的开篇,亚当·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。举例来说,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,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,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,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,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。也许有人会说,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?其实不然。
中国农村有句老话,叫匠人要发,房子快塌,意思是工匠要发财,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。
一般来说,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,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,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,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,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。这说明,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,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。
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,但由于它很稀少,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、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。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,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。
制度比人强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、一种激励机制,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。人要行动,就必须思考,需要搜集信息、进行分析判断,然后做出决策。另一方面,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,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。世界是不确定的,企业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,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,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,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。
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,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。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。
如果没有自由竞争,那么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。只有这样,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。
因为稀缺性的存在,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,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。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: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,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?对于这个问题,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,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,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。
比如,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,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,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,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。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。但不幸的是,相对于人们的欲望,在任何时间点上,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。
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,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,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。这里,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,就是机会成本。
但是,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,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,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。需要强调的一点是,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,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,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。
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,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。那么,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,应该更看重动机,还是更看重结果呢?在经济学家看来,应该更看重结果。